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2011年12月20日 16:07:40 来源:什邡市双盛初级中学 访问量:310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双盛中学  徐兴洪

一、背景                                                                                           

(一)社会文化价值的需要

近年来,传统文化——国学再度被国人拾起,这既是大家对古老文化的一次重新审视,也是我们身心发展需要的关照。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需要注入新时代的音符,当代也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新诠释。至少现在没有人以此为“复古”,我们需要在一个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归宿,为自己找到信仰,为我们的生存、生活找到一个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们需要一批“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不仅关注眼前,更多关注未来,关注子孙后代。

(二)学校功能的异化。

学校教育发展到今天开始逐渐丧失“教化”功能,学校工作主要是考试、升学,学校成了应试教育的实验地,或许应试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走了极端,为了升入高一级学校,考一所好大学。老师、学生牺牲了星期六、星期天休息日,家长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要,花钱进补习班,请家教,老师为之追求幸福,摆脱清贫,办补习班,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使教育畸形发展,学生离德智体全面发展越来越远。家校矛盾突出,老师已被称为“眼镜蛇”了,老师就快乐了吗,就幸福了吗?

因为我们身在一个价值观物化的时代,人的价值用金钱来衡量了,我们都快成了“没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只会教学学生解题,搞题海战术,地毯式的轰炸,我们的校园文化不需要重建吗?

我们曾猜想也许这次灾难能给我们带来一场“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以便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崭新的时代(民富国强的时代)。是站在文化之上的,而不站在一代或几代人的精神废墟上。我们没有欧美的“契约文化”,没有受到“文艺复兴”的洗礼,但我们的确需要一次灵魂的涤荡,心灵的安慰,文化的重建。不难理解,校园文化建设对我们下一时代的人的重要性,如果生活在文化的沙漠中,毁掉的将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三)灾后重建的机遇。

温总理在灾区的教室里写下了“多难兴邦”,兴邦,自然得兴教,兴教必然兴校,谁来兴教,当然是教师,这是学校存在并发展的关键。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么简单甚至有些低级的问题,是因为近年来教师的状态、精神面貌、职业生活状况实在不容乐观。我校地处什邡城郊,与绵竹交界,现有教学班12个,在校生600人,在学生高峰时近1200人,教职工有70多人,在岗教师仅47人,我们近10年来调出了40多位优秀教师。现有老师学科比例失调,艺体教师严重缺乏,再者,当今教师的读书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的,有资料称现在教师素质是历史上最差的,虽然有些言过,但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教书的不读书,还是文化人吗?一所学校是一方文化重镇,敢当吗?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农村薄弱校。“校园是我家”,面对入住的一流校舍,我们决不能修好了房子失去了家。学校的特色就本质而言是教师的特色,教师的特色莫过于教师能够充分享受自己的职业化生活,而职业化并不等同于专业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生活的引领,教师的言行要能对构建学生个体精神家园有所启示。因此,教师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更需要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内核滋养。唯有不断开拓文化寻根的途径,尽量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切入点,自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好一名教师,我们才能够挺起学校的脊梁,教师才像个教师。

灾后我们看到的学校蓝图和今天亲见的新学校让我们振奋,我们怎么才能让这么好的学校成为我们理想的学校?修一个学校是建设者的事;建一个有内容、有个性、有风格的学校则是我们教育者的事!学校是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地方,学校必须得有自己的文化。学校才像个学校。

随着老师绩效工资的实施,灾后重建的完成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教育的均衡发展,硬件设施的现代化,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了校园文化发展的客观条件,主观上,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需要“严勤、实朴、谦慎、健美”的生动和谐的校园氛围。由于年龄的原因,许多教师已在40岁左右,明显地出现职业倦怠,教育教学上出现“高原反应”。 我们的观念需要改变,我们的知识需要更新,特别是地震后学校教育出现的新问题。(育人本质直接指向,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公益性,没有比现在更受关注,暴露的问题也更突出。)尤其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尤其需要以人文的文化的方式和价值观来武装自己,我们需要一批教学的业务骨干,更需要这些业务兼有文化精神,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影响教育对象。我们的教育者——教师需要一个空间来丰富职业生活,要校园的生活中要找到愉悦,我们认为只有通过丰富的活动来创造这么一个氛围,而文化是载体是平台。

二、文化的力量。

什么是文化?

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具体来说,文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一切,化就是一个人外在表达的一切。所以所谓文化,就是内外结合的整体,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文化,应该叫“空话”。

(一)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所有物种当中,人类是唯一追求生活质量的物种,倘若和动物一样,温饱即止,就不会有蔓延开的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文化人懂得应该如何更好的生活。

文化具有浓烈的地域特性,同一空间条件生存的人,往往具有相似的生活态度,所谓“一方水士,养一方人。”

(二)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所有的科学归根结底,就和哲学一样,所有的文化归根结底就是灵魂,是我们心中的爱。

(三)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吸引力。

自我校从点到面,由数量到质量的文化建设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吸引力。特别是震后外界在援助我校时,所表现出来的赞许,热情和兴趣,常听到“这学校多有文化品味”、“老师和学生的书法作品写得真好。”他们或许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书画作品,但对于我们并无现成模式可以仿照的尝试者来说,无疑是鼓励和支持,因为他们的肯定,认可,我们发现在找自己学校特色的突破口的时候,走对了道路,我们的文化平台吸引了许多援建者,北京徐悲鸿艺术学校,国家无委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协会,省政协书画院,北师大心理学院,尚·学路上,中国作家协会分别在图书、设施设备方面给予我校较大帮助,他们的帮助增强了我们坚持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信心,传统文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因为我们同祖同根。

(四)文化的管理是创新的管理。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在认真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时,对学校管理一种创新,以文化养人,以文化促人,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方式的转变,文化起了制度起不到的作用。因此,我校在日常常规管理中部分地去制度化,如考勤制度的取消,就是基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激(对教师的自觉、自律、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我们心存感激)。在我校所有的活动如读书,书法沙龙,国学组的学习过程却是严格管理,只要学校形成价值认同,心向一致,不断持续的刺激就会产生有效的可持续的敬业,促进教师的发展。

只有当教师自身和谐,个体素质提高了,只有在去掉浮躁、功利,用美学的态度,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职业和生活,教师的生活也才会幸福,工作才会愉悦。灾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给教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我们充分利用这绝好的教育资源,抓住这难得的教育机会,让全体师生参与其中,在参与中感动、感恩、提升、发展。

三.搭建活动平台

我们始终相信,氛围可以调整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甚至需求,单个人的和谐也能促进群体的和谐。心灵心通,文明秩序,这就促成了学校的管理,是人性的管理,文化的管理。文化活动中管理也就自然生成,这样的管理是深沉的,厚重的,博大的。

有了上述思考,我们选择了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下功夫,重点放在基础较好的艺术和体育两方面,我们总体的思想是——“全体师生参与,感恩奋进,改变提升,借势借力发展”。具体做法有下列几个方面:

1、我们的老师参加志愿者行动;

坚持每天有教师到新建学校工地拍照、学习;

震后在帐蓬学校开展书法教育;

教师也参与空降兵部队为我们学生进行的训练;

用师生的书画作品酬谢部队官兵;

师生到新建学校工地呈上自己的书法作品,颂读“感恩辞”;

在板房中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诗歌朗诵会;

同北京援建者共同开展书法、篆刻学习活动;

在落成典礼上给战斗在一线的援建者们献上了师生的26方篆刻作品;

同手拉手学校开展学生互致联谊信、互赠书法和美术作品;

隆重举行中国业余无线电运动委员会和北京市团委电台在我校的落成典礼和“中国业余无线电节(五五节)暨全国HAM交流活动”;

参加省政协文体医卫委员会和政协书画研究院“文化对口援建工程”的启动;

………

学校对这些活动都精心策划、认真落实,师生们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交流、沟通、感悟、提高。

2、我们尽量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走出去借力发展,开阔眼界,提高认识。灾后,我们分别派出了若干位老师到洛阳、郑州、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及四川省书协培训中心、四川省教育中心、北京手拉手学校学习,同时邀请国内、省内著名艺术家到校指导师生学习。

3、目前学校 “进益读书会”、“乐群书社”、“青江红叶女子书艺沙龙”、“天雨流芳”校刊和师生羽毛球队、校舞蹈队、校篮球队、校田径队、校武术队、校书法方队已初具规模,都有活动阵地,并落实各组织的负责机构,制订活动规划,形成制度氛围,确保各组织的各项活动顺利、有效、深入开展。今年学校还组织了新生的“白渔河篆刻社”、“女子十字绣”、“双中学生书艺沙龙”、“女教师舞蹈队”、“国学六人组”的活动,并纳入双中文化活动版图,逐渐引领其走向规范;同时,有序举行学生各种体育比赛,坚持并完善大课间活动。期间,我们有20多位老师集体加入卫生部门组织的“我们在一起”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并成立心理学学习小组。

现将部分团体和活动情况简介如下:

乐群书社:目前有省书协会员5人,还有6人已具备省书协资格,德阳市书协会员23人,每年组织10——20余人参加由省协举办的书法临帖班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先后有多人入展什邡市迎春书法艺术展、德阳市新人新作展、省新人新作展,其中刘兴无、郭应华两位教师作品入围全国第二届隶书展,在省第六届新人新作展中龙军老师获二等奖,任正芬获三等奖。09年德阳市“新人新作展”中,学生易雷获奖,乐群书社促进了我校教师互相学习,书法艺术水平得到了提高,培养了教师和学生中的书法骨干,为学校开展写字教育打下了基础。

白渔篆刻社:088月,11位教师在广汉学习篆刻,0810月篆刻社成立,由白华东,谢应刚负责。篆刻社为北京援建者赠送了25枚感恩篆章,应邀为市特校刻纪念章。目前,学校也开始指导学生进行篆章练习。

学生书艺沙龙:0996日成立。由30多位学生在什邡市书法家培训中心自发成立,市书协秘书长陈立新,理事长华晓峰,钟豪,徐兴洪校长,书法老师刘兴无等参加,对沙龙的成立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学校师生努力学习,多出作品。于0911月参加由北师大主办的“同一片蓝天下”书画摄影大赛,十名成员获奖,16名学生成员入展市书法家协会举办的2010年迎春书法展,6名学生入展09年德阳市新人新作展。

青江红叶:0938日成立,由郭应华、任正芬、高俊老师负责,参加人员主要是我校女教师中17位书法爱好者。每周二下午开展一次集体交流写字活动,与乐群书艺沙龙成员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每月组织成员集体观看书法光牒、书籍等,并交流心得体会。每年积极参加四川省书法临帖班培训。目前已有2名成员加入了四川省书法家协会,5人加入德阳市书法家协会,2人加入什邡市书法家协会。

进益书社:成立于2002年,由叶代全负责,其早期成员主要是参加自考的部分教师组成,当时大家聚在一起看书,讨论,畅谈人生感悟,集思广益,互相促进,后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大家针对教学理论进行探讨,班主任工作进行交流。除开展集中学习探讨,专人探讨等形式外,还不断地同外界交流与学习,这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开拓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职业生活。

天雨流芳文学社:061018日成立,由王静等6位老师负责,60多位学生社员参加,不定期举行诗歌朗诵,征文比赛和文学讲座,编辑《天语流芳》校刊。

四、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作为西部经济较薄弱的偏远农村中学,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难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选取哪些方面的内容比较适合当前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2、如何正确处理学校的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二者的关系?

3、如何让学生和家长来理解与认同校园文化?

4、作为农村家庭的部分学生,如何解决在学习文化带来的经济难题?

5、学校当前除书法艺术较专业外,其余各方面的师资都较薄弱,当前面临的是如何解决校园建设的经费与师资问题。

6、校园文化在今后如何延续和发展?

五.在奋进中收获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很多,但整个活着的灾区人民得到的更多。大地震让我们认识了大自然的威力,更让我们体会了爱的力量,善的力量,人道的力量,感受了祖国的强大,党和人民的温暖。在两年灾后重建的日子里,我们感动着,思考着,努力着。重建过程是感激、感恩的过程,更是我们改变、提升、发展的过程。

两年的灾后重建我们深感学校好的氛围可以调整身心,改变精神面貌、甚至调整需要。在发放绩效工资时,我们学校按制度拉出了真正公平的较大差距,但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和我们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大家在学习中的交流勾通,相互间的认可、认同是分不开的。

所以,我们站在了寻找精神家园的起点上,毫不犹豫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个个活动的切入点都指向传统文化的回归,指向教师个人的修养和个人的专业能力的提升,从而最终指向学校教育的本质——育人。

灾后各方面建设突飞猛进,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时,现在做什么已不是动辄就谈“能当饭吃”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中应该多些审美的态度、审美的元素,以美的文化去养心、养眼、养人、养校,教师要过一种生动、充实、丰富、富有生气又气定神闲的职业化生活。进入新学校后,教师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在操场及职工健身工作室运动,在学校多个书画室、篆刻室、读书会学习,其饱满的精神面貌让我们感到,教师对学校最大的贡献,就是自己在职业化道路上的有效成长。在文化重建中,我们认识到:没有文化知识的丰富,没有精神生活的充实,就没有审美元素和审美眼光的养成,就没有对名利的淡薄和教师身心的和谐,更没有对高品质职业生活的追求,当然就不会有富有生机的、和谐奋发的学校氛围。

双盛中学以丰富的校园群众文化组织着、引领着、凝聚着、宁静着、纯化着每一位教师。教师们也至少能找到一个学习切入点沉醉其中,潜心钻研,刻苦修炼,提高着自己,感染着他人,收获着我们在文化建设中结出的累累硕果:

1、因为有了校园文化,省政协、北师大心理学院、徐悲鸿艺术学校,选择了我们。

2、因为有了校园文化,学校“进益书社”入驻中国当代书法网。

3089位教师书法作品入展德阳。

08118位教师作品入展“四川省第六届书法篆刻展”。

08122位教师作品入展全国隶书展。

0823名学生在“中日韩(国际)青少年书画交流大赛”中获奖。

09年全国青少年书画作品展四川40多位入展作者中我校有18位。

09年北师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举办的“同一片蓝天——书画摄影赛”我校有四个一等奖,有4位师生应邀去北京参加现场颁奖仪式。

刚刚结束的“四川省第三届教师书法篆刻展”中,我校有12名教师入展。

……

我们是地处西部农村的初级中学,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形成了较好的体育和艺术氛围。对于艺术与体育,我们有着丑小鸭的执着。特色是学校的个性,教师是学校的魂,育人是学校的本质,何以育人是我们常常思考的问题。人文的师生,人文的校园需要永不停歇的追求,我们正在探索者,努力着积累着。

编辑:李文琴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什邡市双盛初级中学 特此声明。